找到相关内容6537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使我记忆尤新的声音——关于十方丛林子孙化及僧制问题的讨论

     佛陀时代民主法治的僧团羯磨制度未能在中国深深扎根,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宗法家长制的习俗由来已久,佛教作为外来宗教,传入中国后,受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、君主政权和当时的主导意识儒家思想的三重制约,长期...

    衍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0584193.html
  • 论禅与诗

    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”。禅宗的发展变化,归根结底也是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。在唐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,意识形态中也出现了背离传统思想束缚、肯定主观心性的思潮。这种思潮在儒家经学中有所反映。禅宗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784356.html
  • 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——再论挺直民族脊梁

    了民族文化薪火的世代传递。   三、以孔子儒家经典为准则的伦理道德观、价值观,以及由此而确定的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文官考试制度,为自汉至清各个时期政治稳定、政治统一、文化统一、国家统一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...

    王春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13884375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长期以来一直畸重出世间,“教在大乘、行在小乘”,“将自家的宗旨和角色界定在解决个人了生死、出世间的宗教需要之范围,至于世俗生活的指导和社会的建设,则由本土极富入世精神、阳刚之气的儒家来承担。佛管出世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
  • 台湾宗教 (总论)

    ”的生活方式及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世界观,以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最高境界,于是,才会使一向出世的宗教走向世俗化。同时,各宗教之间在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中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联合行动,如天主教与佛教人土...

    李桂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4185068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 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   周齐   蕅益智旭,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明末佛教“四大师”之一。而在诸大师中,蕅益智旭又可谓是与天台宗别有因缘的一位高僧,其“究心台部,而不肯为台家子孙”“私淑天台,不敢冒认法派”。颇具特色,引人探究。   蕅益智旭的修行简历   智旭(1599——1655),俗姓钟,江苏吴县木渎镇人。少时也是经过了儒学基础教育,而且由读儒家书和崇尚理学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现代意义

    相对而言,佛教与儒家的融合重在伦理道德层面,而与道家的融合则重在哲学理念层面。最值得注意的是,佛教不断提出儒、道、佛三教“同源”、“一体”、“一道”、“一致”、“合一”等说法,并把三教合一定位在心性上面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285458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最终仍是全然出于恩典。这种对人的灵/圣灵内住的强调,对基督教与儒家的对话很有帮助,例如:由圣灵的内住可见,基督宗教所认信的三一上帝,是既超越而又内在,自力与他力并非对立。此外,基督宗教更可藉此肯定原则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
  • 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

    佛经,此外还有道经、儒家经典、小说、诗赋、史籍、地籍、帐册、历本、契据、信札、状牒等,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。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,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,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185786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社会经济、教育、法律、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,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,则均可臻于至善,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。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。此虽一般科学、哲学及儒家等学术之所共,而佛教亦有详明发挥与其不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